我的阅读生涯
2020-05-01 21:08:4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幼儿园大班的时候,和小朋友看小人书、绘本,相互交换看,看得心志高张,充满幻想和遐想。

小学逢文革初期,不读书野玩,小学后半段到初中一年级,开始大量读苏联小说、古代小说,和少量查禁小说,李锐的《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》就是那时候读的。

初中以后,同学们手里的书已经满足不了我的阅读,开始去图书馆,读了不少马思列斯的著作,和革命领袖的传记,革命烈士诗抄,唐宋诗词,金陵春梦,等。

下乡插队,带了不少领袖著作和农业技术书,前者看的少,农业技术书用时现翻。

当兵4年,适逢改革开放,外国文学解禁,购买并读了大量的外国小说。第三年,买了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,越读越沉静,越读越爱读。

退役后,参加工作,开始读专业书,王绍飞的《财政学新论》是我最喜欢并认真读进去的书,并且后来还有机会和王老师通过一次电话。80年代中期,开始在职学习,学的是财政学专业和国民经济管理专业,接触了一些现代经济学理论及其著作,个人阅读以经济改革理论研究文字和武侠小说为主,90年前后5、6年,海量阅读,悲凉。结尾时读了马可·奥勒留的《沉思录》,时断时续地思考问题。94年,得见王传纶老师数面,勉励有加,耐心鼓励,希望读他的博士生。看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。初探奥秘。因个人懒惰,不刻苦,考博事一直拖延,最后不了了之。愧对王传纶老师。

2000前后,许毅老师数次在本地盘桓,我有幸陪伴左右,每次约十天半月。许老记忆力惊人,5、60年前的事情,叙述起来如在眼前,人与事说的很详细。讲到自己的爱情婚姻,讲到一次次学术交锋,讲到王绍飞时,能听出许老的钦佩和歉意。这样的接触,加上同期对照阅读,使我对中国财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了较为感性和全面的了解,胜读十年书。

那10多年,我每年都能外出一到两次,去参加学术理论研讨会或培训班,每次都耳目一新。有一次,88年8月,参加一次10天的培训班,在京西宾馆,连着听了吴敬琏、厉以宁等名家的讲座,每人半天,吴敬琏讲的是当时改革的研究报告,厉以宁讲了《非均衡的中国经济》,三小时讲一本书。敬佩,欣喜。

后来,我的兴趣和工作都转向农村或三农,参与了农村税费改革,阅读也增加了三农的内容,读到了秦晖、黄宗羲,也读了吴思。读书也在财政、三农,经济史特别是财政史方面保持着稳定的关注。随着经济社会问题日渐显现,内心焦虑日重,关注点也越来越集中。

近十年的阅读,以网上和微信上为主,阅读量非常大,每天应该不少于10万字。

今后,可能要多看些资料书,和那些看着就欣喜的书。​​​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